灯联网的“双buff”:节能30%+防盗零死角,塔能平台是关键
来源:塔能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7-18 12:49:12 | 次浏览


灯联网的“双buff”:节能30%+防盗零死角,塔能平台是关键

 

塔能科技推出的物联运维平台-灯联网模块具备两大显著优势,即能实现节能30%以及达成防盗零死角的效果,而在这其中,塔能物联运维平台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国内的某个智慧城市项目验收现场,有一组数据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在对1000盏路灯完成改造之后,这些路灯成功实现了达到32%的节能率,并且还创下了连续18个月都保持着‘零电缆被盗’的出色记录。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是偶然所致。该项目所采用的灯联网系统,借助塔能科技推出的物联运维平台,把‘节能’以及‘防盗’这两大重要功能极为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得智慧照明得以从过去那种单纯的‘硬件堆砌’模式转变为如今的‘协同管控’模式,切实达成了1+1>2的良好效果。

图片1.png 

智慧照明的关键之处向来就并非在于‘安装了多少传感器’,而在于‘数据要怎样去被运用’。当塔能科技推出的物联运维平台充当起调度的核心枢纽之时,每一盏灯以及每一段电缆便都能够得到精准细致的管理,如此一来,节能和安全这两方面的价值才可以实实在在地得以实现。

 

 一、行业误区:只重硬件的智慧照明,都是“伪智慧”

 

近些年来,在智慧照明市场当中呈现出了一种颇为奇怪的现象,那便是有不少项目都在一味地去盲目追逐所谓的‘硬件配置’,然而却把软件平台所具有的核心关键作用给完全忽视掉了,到最后也就无可避免地陷入到了那种‘节能效果不显著、安全方面也毫无保障’的艰难困境之中。

 

节能陷入“瓶颈期”  

不少项目往往把节能简单视作‘换LED灯’,结果却察觉到替换之后的节能成效仅仅在20%上下,距离预期相差甚远。就拿某市政道路来说,在改造之前使用的是400W高压钠灯,当替换成200W LED灯以后,其能耗的确降低了50%,不过因为采用了时控开关,在后半夜无人通行的时段依旧维持着全功率的运行状态,如此一来,实际的节能率也就仅仅停留在25%罢了。像这种仅仅更换硬件却不去调整相关策略的模式,使得LED灯的节能潜力就这样被平白无故地浪费掉了。

图片2.png 

防盗沦为“摆设品”  

有一部分项目装上了电缆防盗终端,不过因为缺少软件联动方面的配合,使得报警信息就好像‘石沉大海’一般,没了下文。在某园区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电缆被盗以后,防盗终端确实触发了报警,可那报警信息仅仅是显示在本地控制器上面罢了。一直等到第二天进行巡检的时候才察觉到这件事,而这个时候,盗贼早就没了踪迹,造成的损失已经没办法挽回了。更为棘手的是,存在多套系统各自管各自的状况,像照明管控、防盗报警以及能耗监测这些功能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平台,这就导致管理者得不停地来回切换系统,工作效率特别低。

 

塔能科技认为,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源就在于将‘智慧化’单纯地理解成了‘设备智能化’,却把‘管理智能化’给忽视掉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灯联网应当是在软件平台起着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所达成的‘硬件协同’,也就是要让LED光源、传感器以及控制器能够在软件的调度之下实现精准的配合,唯有如此,才可以突破仅仅具备单一功能这样的局限状态。

 

 

 二、塔能节能30%的秘密:软件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

 

塔能物联运维平台-灯联网模块所具有的节能逻辑,其实现方式是借助软件平台来把‘被动耗电’的状况转变为‘按需供电’的情形。在这当中,硬件方面,像是LED灯、雷达传感器等,它们能够展现出一定的节能潜力。与此同时,软件所运用的策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节能潜力是不是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

 

场景化调光:让路灯“读懂场景”  

软件平台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在于,其能够依据不同的具体场景来自动对照明策略做出相应调整,以此来防止出现那种不管何种情况都采用同一种方式的‘一刀切’做法所引发的能源浪费情况。  

时段策略方面,设定了“高峰-平峰-低谷”这样的三段式调光模式。具体而言,在18:00至22:00这个时间段,也就是人流处于高峰的时候,让灯光维持100%的亮度;当时间来到22:00直至凌晨5:00,此阶段人流较为稀少,便把灯光亮度下调至50%;而到了凌晨5:00一直到7:00的晨练时段呢,灯光亮度又回升到70%。在某城市的主干道运用了这一策略之后,单灯平均每日的耗电量出现了明显变化,从原本的1.2度降低到了0.7度,由此实现了42%的节能效果。  

图片3.png 

平台接入气象数据之后,可实现天气联动这一功能。在雨天、雾天的时候,其能够自动将亮度提升20%,如此一来便增强了光线的穿透力。而到了晴天,它则会依据光照强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有效避免出现“白天灯还亮”这种令人尴尬的状况。在某沿海城市开展试点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照明能耗得以降低15%,与此同时,还切实保障了行车的安全。  

车流量感应方面,借助AI车流量雷达,能够在检测到车辆驶过来的时候,自动把前方50米路段的亮度予以提升,而当车辆通过之后,便又恢复到低功率状态。在某快速路完成改造之后,这一功能为其贡献了达到18%的节能率,并且还将“远光灯刺眼”这样的隐患给消除掉了。

 

 三、防盗零死角:硬件联动+软件闭环,让盗窃“无缝可钻”

 

灯联网所具备的防盗体系呈现为一种全流程的闭环模式,其是由硬件监测以及软件响应共同构成的。一旦像单灯控制器、电缆终端这类硬件察觉到存在异常情况,那么与之对应的软件平台便能够在短短5秒的时间之内迅速启动相关的处置流程,从而使得盗窃行为在刚刚发生之际就能够被及时地制止住。

图片4.png 

硬件层:双重监测,不给盗贼“可乘之机”  

单灯电流的监测情况如下:控制器会对电流数据展开实时的采集工作,一旦电缆遭遇被盗的情况,那么电流便会在瞬间径直归零,并且会在0.5秒这样极短的时间内触发一级报警机制。  

电缆终端检测方面,在电缆的末端装上IP67防水终端,接着利用低电压信号来对其通断状态予以监测,一旦电缆被盗剪断,那么在短短3秒之内就会触发二级报警。  

 

双重监测机制有力地保障了‘无漏报’这一情况的实现,也就是说,哪怕是单灯控制器因为信号方面出现问题而没办法上传相关数据,电缆终端同样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发出独立报警信号。在某一个工业园区当中,曾经就发生过这样一起盗窃事件,当时那些盗贼妄图通过破坏单灯控制器的方式来躲避监测,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电缆终端发出的报警信号准确无误地锁定了他们所处的位置,随后在短短10分钟的时间内,这些盗贼就被正在巡逻的人员给成功抓获了。

 

软件层:5秒响应,全流程闭环处置  

报警触发后,软件平台立即启动“五步处置法”:  

其定位是借助GIS地图来精准呈现故障点所在之处,像‘XX路与XX街交叉口东50米路灯’这样的情况,并且其误差范围控制在不超过3米以内。  

2. 报警信息会同步推送出去,一方面是推送到管理员的手机,通过短信以及APP的方式;另一方面是推送给运维团队,以派单通知的形式。并且如果现场有监控画面的话,这些报警信息还会附带现场监控画面一同推送。  

3. 关于联动方面,可实现自动调取处于故障点附近的监控摄像头,使其镜头聚焦到故障点所在位置,随后即刻开始录像操作,以此来为后续展开的取证工作留存下相关的证据材料。  

4. 关于派单这一环节,依据运维人员当下所处的实际位置状况,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分配距离其最近的处理任务,并且还会同时附带相应的导航路线以及处置方面的指南内容,比如说会明确告知‘要携带备用电缆达到2米的长度、熔接机1台’这样具体的要求。  

5. 归档环节是这样操作的:在相关处理全部完成之后,运维人员需要把现场拍摄的照片以及详细的维修记录上传至指定平台,随后该平台便会自动生成一份《故障处理报告》,这份报告里面涵盖了诸如响应时间、处理时长这类重要的数据信息。  

 

某市政项目相关数据表明:此流程使得电缆被盗这一情况的平均处置时长得以从4小时大幅缩减至28分钟,与此同时,其破案的比率也从10%显著提升到了75%,并且在完成改造之后,更是接连有14个月未曾出现电缆被盗的事件发生。

图片5.png 

 四、平台价值:从“分散管理”到“一屏总览”

 

塔能物联运维平台-灯联网模块所具备的终极价值在于,把诸如‘节能数据’‘设备状态’‘报警信息’‘运维记录’这类分散开来的各种信息全部整合到一块儿,如此一来,管理者仅仅凭借一个屏幕便能够对全局情况有所掌握,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能够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判。

 

功能整合:一个平台管所有  

平台首页采用“驾驶舱”式设计,核心数据一目了然:  

能耗看板能够实时展示出总耗电量的情况,同时也会呈现今日节电量的相关数据,还会给出各路段能耗的排名状况,并且可以对改造前后的数据加以对比。  

设备地图会通过颜色来对灯杆状态予以标注,具体而言,绿色代表正常状态,黄色意味着发出预警,而红色则表示出现故障。当点击相应灯杆时,能够查看其详细参数,这些参数包含功率、亮度以及运行时长等方面的情况。  

报警中心这块,其会依照紧急程度的高低来对报警信息予以排序显示,已处理以及未处理这两种状态能够被清晰地加以区分,而且还支持通过一键操作的方式来回查处理记录。

运维方面的统计内容包含了诸多重要指标,像本月的巡检次数是多少、故障修复率能达到何种程度以及平均响应时间的具体情况等等,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实现对运维团队绩效的自动化考核。  

 

决策支持:让数据成为“管理军师”  

平台的智能分析功能,能为管理优化提供精准建议:  

节能报告指出,需对‘调光潜力区’加以识别。就拿某路段来说,其后半夜的人流极为稀少,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把该路段的灯光亮度从原本的50%下调至30%,如此一来,预计每年能够再度节省下3.2万度电。  

安全报告显示,需对一些‘高风险区域’做出标注。比如在某较为偏僻的路段,仅仅半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2次盗窃未遂的情况。针对这样的状况,可考虑加装监控设备,或者适当增加巡检的频次。  

寿命预测方面,依据单灯运行时的数据,像是电压波动的频率以及功率衰减的速度等相关数据,来对其更换时间加以预测,这样能够防止因出现‘突然损坏’的情况而致使出现黑暗期。  

 

通过这些分析,管理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某城市照明管理处依照相关情况对策略做出调整之后,其年度运维成本再度降低了18%。

 

 

 结语:软件定义的智慧照明,才是真智慧

 

当有1000盏灯达到年节电十几万度的程度,且电缆零被盗这种情况已然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我们这才真切地明白过来:智慧照明所具备的那双重优势,也就是节能以及防盗这两方面的成效,并非是通过对硬件进行简单的累加就能够实现的,实际上是软件平台所赋予的那种协同运作的能力所带来的结果。

 

塔能科技“用软件定义硬件,让物联运维更简捷更节能”,其可不单单是一种技术理念,实际上更是一份能够达成降本增效效果的实践指南。它能够使得LED灯不再仅仅局限于是那种‘只会发光的设备’,同时也能让传感器不再仅仅被视作是‘孤立的监测点’,而是凭借着数据的流转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伴随着AI算法持续不断地迭代更新,灯联网将会达成更为精准的节能成效,还能够实现更为智能的安全防护功能,如此一来,‘按需照明、安全无忧’便有望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当中的一种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