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冷能改造的“电气密码”:集成电气让5天焕新不误工
前言:
老厂因为设备老旧、能耗太大等原因,一般会考虑进行节能升级改造。面对密密麻麻的电气线路以及改造停工可能造成的损失,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之前,总是踟蹰不前,白白损耗、贻误时机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现今新出现的一种基于工程建模和工程产品化思路的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短短几天内采用集装箱式模块进行能效级电气升级改造,且不影响正常生产。
电气系统导致的冷能故障
在珠三角地区的某家电子老厂的配电房之中,运维师傅望着那如同“蜘蛛网”般缠绕在一起的电线,不禁连连叹气。就在上周,厂里的冷能系统毫无预兆地突然跳闸了,为了找出故障点,厂里安排了3个班组的人员展开排查工作,结果耗费了整整2天的时间才最终确定故障所在之处。
而在此期间,生产线被迫停机,一停就是12个小时,由此造成的损失更是超过了5万元之多。可以说,老工厂现有的电气系统,已然渐渐变成了冷能改造工作以及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道路上的一道“隐形障碍”。
传统电气的三大困局
老厂的电气系统大多是经过逐年不断拼凑而形成的产物,就如同是用不同品牌零件自行组装的电脑一般,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故障排查犹如“大海捞针”:断路器以及控制柜等各类设备是由不同的厂商所提供的,其内部线路状况十分混乱,仅仅是一个接触器出现故障,或许就需要逐段去进行检测才行。曾经有一家机械老厂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因为冷泵保护装置失灵了,结果导致设备被烧毁,而针对这一故障展开的排查工作,竟然足足耗费了48个小时的时间。
能耗“隐形流失”:传统设备在控制方面不够精准,像冷泵以及风机常常是常年按照工频来运转的,即便冷量方面的需求已经有所下降了,可它们依旧处于“满负荷”的运行状态。就拿某化工老厂所做的测算来看,其冷能系统当中产生的电气损耗在总电费当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5%。
改造工期实在是耽搁不得:传统的改造方式得在现场开展布线以及调试方面的工作,而且这和冷能设备安装是交叉着进行作业的,如此一来,工期往往会长达4到5个月之久。就拿某汽车零部件厂来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错过了销售旺季,订单方面的损失超过了300万元之多。
集成电气:老厂冷能的“智能中枢”
集成电气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仿佛是给冷能系统装配上了一台“品牌一体机”那般。其借助“物理集成”的方式,同时融合相关功能,并且让整个系统能够联动起来,以此达成高效协同的效果。
1、设备集成:工厂预制的“电气魔方”
传统的电气设备往往分散开来占据不少空间,而集成电气的做法是把断路器、变频器以及传感器等这类核心部件,在工厂里整合到标准化的机柜当中。这些机柜的接线、测试工作都已提前完成,如此一来,在现场只需花费5至7天的时间便能够将其吊装并安置到位。就拿某仪表老厂来说,经过改造之后,其配电房的面积节省了三分之一,并且布线错误率也从百分之十五直接降到了零。
2、 功能集成:一台设备顶“一套系统”
集成电气达成了‘一专多能’的效果。智能冷泵控制柜的功能颇为丰富,它并非仅仅能够开关电机,同时还将软启动、过载保护以及能耗监测等功能集成于一身。而且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数据,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会即刻停机并且发出报警提示。某家金属老厂在采用了这样的方案之后,故障响应时间大幅缩短,从原本的2小时一下子缩减到了仅仅10秒,并且每年因此减少的损失达到了50万元之多。
3、系统集成:物联网联动“省能网”
通过借助物联网这一手段,集成电气能够使冷能设备达成“互联互通”的状态。灯联网平台会对电气方面的数据以及冷量方面的数据加以汇总,而AI算法则可实现“主动逐时寻优”:当车间冷量需求处于较高水平的时候,便提高频率来供应能量;到了夜间保障生产之时,就降低频率以实现节能。塔能科技始终在践行“用软件定义硬件,让物联运维更简捷更节能”的理念,其系统凭借数据建模来预先判断负荷情况,综合节能率能够达到50%,经过二次优化之后还能再节省30%。
冷能电气改造实例:从“混乱”到“智能”
某老厂在完成改造之后呈现出颇为亮眼的数据情况。在改造之前,其冷能电气方面出现故障的频次达到了月均3次这样的程度,而且每次进行故障排查所耗费的时间长达8小时,如此一来,每年因为这些故障所导致的损失就达到了80万元之多。另外,当时电气损耗在电费当中所占的比例为22%,这也就意味着每个月在电费方面要多支出3.5万元。
由此可见,集成电气助力老厂冷能改造,使其得以摆脱‘停产焦虑’的困扰。一方面,借助工厂预制的方式能够缩减工期;另一方面,通过功能集成可降低故障发生的几率;再者,还能利用物联网联动还能提升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