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
一个中等城市,一年花在路灯上的电费,竟然超过1000万。
但是。
有一部分城市,每10盏路灯,就有1-2盏是坏的。
很多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回家的路。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真的让人震惊。
某二线城市,去年市政照明电费支出:1200万。
路灯总数:8万盏。
故障率:15%。
也就是说,
有1.2万盏灯不亮,但电费一分不少交。
这还只是电费。
维修费用、人工成本、设备老化......
加起来,每年在路灯上的花费,轻松超过2000万。
算一算,金额挺吓人。
这种情况全国都有。
北方某市:路灯故障率18%,年电费支出800万;
中部某县:路灯亮灯率不足70%,电费却年年涨;
西部某区:新装的LED灯用了两年就坏了一大半。
问题是,这些故障灯,往往几个月都没人管。
为什么?
管理部门说:人手不够。
维修公司说:成本太高。
设备厂家说:过了保修期。
你知道现在有些城市路灯管理有多原始吗?
基本靠眼看,问题靠举报,维修靠排队。
一盏灯坏了:
市民发现 → 打电话举报 → 登记排队 → 派人现场确认 → 联系维修 → 采购配件 → 上门维修 → 验收销号
这个流程走下来,快的话半个月,慢的话几个月。
而且....
很多时候,维修人员去了现场才发现:
不是灯泡坏了,是线路问题。
不是线路问题,是电源故障。
不是电源故障,是控制系统瘫痪。
结果又要重新走流程。
不是说说而已,很多地方已经在用了。
杭州:智慧路灯覆盖率90%,年节电30%,故障率降到2%以下;
深圳:打造智慧灯杆5G基站,既照明又通信,一举两得;
上海:路灯智能化改造后,维护成本下降50%,市民满意度提升80%。
最关键的是,投资回收期只要3-5年。
也就是说.
现在花的钱,很快就能从节省的电费里赚回来。
而且,一劳永逸。
智慧照明节能技术在行业里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有相当多的案例落地。
以塔能科技为例,这家公司是聚焦 “物联网精准节能” 领域的创新者,秉持 “用软件定义硬件,让物联运维更简捷更节能” 愿景,构建城市照明、工厂节能、冷能改造、地下车库照明改造、“把工程产品化的创新”五大业务方向。
其核心产品之一的智慧照明灯联网节能控制平台,依托自研灯具、控制器及节能系统,实现道路照明、智慧照明远程管控。
塔能灯联网核心原理很简单:给每盏灯装个“大脑”。
这个大脑能做什么?
实时监控灯的状态,自动上报故障信息,远程控制开关和亮度,统计用电数据和使用寿命。
一旦有灯出问题:
系统立即报警 → 定位具体位置 → 诊断故障原因 → 派单精准维修 → 自动更新状态
整个过程,从发现到解决,不超过24小时。
更厉害的是,
它还能根据天气、人流、交通情况,自动调节亮度。
没人的时候暗一点省电,有人经过自动变亮。
下雨天提高亮度保证安全,大晴天适度降低减少浪费。
这样一套塔能灯联网系统,能节省40%-60%的电费。
算算看,原来一年1000万的电费,能省下400-600万。
既然这么好,为什么很多地方还没普及?
说白了,就几个原因:
**观念落后。**很多管理者还停留在“能亮就行”的思维;
**利益固化。**传统的维修承包商不愿意改变现状;
**资金困难。**前期投入确实需要一大笔钱;
**技术恐慌。**担心智能系统太复杂,出了问题更难修。
但是,
这些都不是借口。
观念可以转变,利益可以重新分配,资金可以分期投入,技术可以逐步学习。
唯一不能接受的,是继续这样浪费下去。
如果这1000万花得值,我们的夜晚该有多亮。
你们那里的路灯亮吗?
政府该怎么管?
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也许,改变就从这些讨论开始。